没有标准成不了光伏强国
wi
2025-04-05 16:23
记者:《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着力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等。
全面加强各类施工工地、道路、工业企业料场堆场、露天矿山和港口码头扬尘精细化管控。十三五期间,我市制定实施了《济南市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大。认真履行保护臭氧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危险废物等国际环境公约。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引导公益慈善基金会更多参与生态环保公益发展。探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分级管理模式,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企业以及生产、使用、排放《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中所列化学物质的企业严格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制定实施煤炭消费压减方案。继续探索和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按照污染者负担,受益者分摊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加强汽修喷涂、装饰、装修等生活消费领域溶剂使用环节VOCs排放源的管控,确保治理效果。
通过建设再生水回用管网,将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中水用于城市湿地补水、河道景观用水、工业企业替代水,并在管网沿途配建中水站,为周边住宅小区和市政设施提供中水使用。以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鼓励支持具备条件和能力的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提高区县监测能力,按照标准化要求建立完善监测人员队伍,因地制宜统筹设置或共建跨县监测监控机构和辐射、遥感等专业监测机构,充分发挥现有监测力量优势,不断提高监测队伍数量和质量。第三节强化宣传引导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加大宣传力度。
建设滨水生态廊道,推进大汶河、小清河、徒骇河、北大沙河等骨干河道美丽示范河湖工程建设,有机串联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湖库等多样生态节点,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宜游的河湖景观。加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和目录,依托数字泉城、数字济南建设,加强数据共享与开放,推进数据资源流通。
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及交通运输等相关规划时,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合理划定防噪声距离,并明确规划设计要求。建立核安全文化培育长效机制,将核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生产、经营、科研和管理全过程。第一节建立全过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加强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大力推进绿色出行,带动周边中小城镇全面参与,深化公交都市建设。
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全面落实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措施,防止对土壤和周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实施限制类产能装备的升级改造。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第一节十三五主要成效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主方针,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强化环境监管。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严格执行监管办法和监管指标体系。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建设。
开展重要水源涵养区基本状况、生态状况、人类活动本底情况和其他相关基础信息调查,建立水源涵养重要功能区基础信息台账。第二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排放。
探索研究农村垃圾治理收费制度。《规划》共12章、53节,约4.2万字,分为三大部分。能源结构偏煤,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含市外购入焦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9.4%,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12.5、2.1个百分点。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高质量发展。完成《济南市打好自然保护区等突出生态问题整治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明确的任务。以涉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企业和化工园区以及南水北调、黄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为重点,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及时更新重点环境风险源、敏感目标、环境应急能力及环境应急预案等基础数据库。
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2025年年底前,至少完成1次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基本建成生态济南。
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保持打击洋垃圾走私高压态势不放松。到2025年,全市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4%。
建立健全由风险源、风险源聚集区河流下游临近断面、市县出境河流断面组成的环境风险预警监测网络,开展分级定期监测,严格落实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水环境风险隐患。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滩区内畜禽和水产养殖有效监管。
创新执法方式,加强遥感卫星、红外、无人机、无人船等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强化关键工况参数和用水用电等控制参数自动监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有序推进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措施,集中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合理选择治理技术手段,因河因塘施策,分区分类,标本兼治。2025年年底前,完成一批化工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等重点污染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健全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开展小微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等产生的危险废物有偿收集转运服务,鼓励在有条件的高校集中区域开展实验室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和预处理示范项目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通过纳入集中供暖等方式鼓励1蒸吨以下燃气小锅炉主动拆除。禁止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可接受用途除外)。
推进玻璃、陶瓷、铸造、铁合金、有色等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加强燃煤机组、锅炉、钢铁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控。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意竞争,防止恶意低价中标,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环境。
推动形成小清河、徒骇河、汇河和大汶河流域上下游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全过程综合治理。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化工、建材、电力和热力等高耗能、高耗煤产业煤炭消费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煤炭消费比重达98.7%。对规模以上餐饮企业、食堂或者在居民住宅、医院、学校等人口聚集区且投诉较多的餐饮单位,按规定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
第二节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提升危险废物收集与利用处置能力。第二节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协作积极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推动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转移,实施小清河通航及沿线港口建设。
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机遇。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更长远来看,《发展规划》提出将建设通风廊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并将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动态决策管理系统,开展交界地带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分级标准试点,建设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推动大气污染跨界治理。
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
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地标准规范和监管制度体系,健全资源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制定分级管理办法。
(十三)加强乡村风貌引导。
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推动企业自觉开展包装减量化,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大幅提升循环中转袋(箱)应用比例,持续推广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设施,推动设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协议回收点。